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转归及其影响因素 |
|
http://www.ganbingzixun.com 点击数:6266 更新时间:2010-06-30 【查看评论】 |
|
|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一种重大传染病。尽管经过推广新生儿乙型肝炎疫苗接种使我国人群中HBsAg携带率下降至7.18%,但我国仍属HBV感染较高的地区。仅现症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约3000万人,每年因慢性乙型肝炎相关疾病(肝衰竭、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等)造成约30万人死亡。机体感染HBV后其临床转归比较复杂,有的可长期呈病毒携带状态(免疫耐受),有的则可在10~20年内进展至肝硬化乃至原发性肝癌。
目前,对于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总体目标是: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或消除HBV,减轻肝细胞炎症坏死及肝纤维化,延缓和阻止疾病进展,减少和防止肝脏失代偿、肝硬化、肝癌及其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改善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存时间。对其的治疗主要包括抗病毒、免疫调节、抗炎保肝、抗纤维化和对症治疗,其中抗病毒治疗是关键,只要有适应证,且条件允许,就应进行规范的抗病毒治疗。
对于抗病毒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的评价,目前学术界使用的是病毒学、生化学、血清学以及肝脏组织学等指标均是替代指标。上述指标目前没有一个被广泛认可与临床长期转归特别是临床终点事件的发生有关。即对于一种慢性疾病有效控制所需的终点临床事件发生率下降,如慢性肝炎所进展至终末期肝病的发生下降,即肝硬化失代偿减少,降低原发性肝癌发生的长期临床结局方面尚需积累长期的循证资料。作为临床医师,我们更应关注治疗的临床终点暨临床终点事件的减少,而不仅仅是把眼光注意在上述的替代指标。
目前,有关HBV感染的临床转归研究主要来自欧美地区、我国的香港和台湾。欧美地区的研究多为小样本、回顾性,且与我国人群有较大的种族差异;我国香港和台湾的研究多为自然人群,缺乏干预因素、指标较为单一的自然史研究(如REVEAL试验主要分析HBV DNA载量与临床转归的关系)。虽然通过对社区人群为研究对象的前瞻性队列进行研究的REVEAL试验证实HBV DNA载量是HBV感染者发生肝硬化、肝细胞癌的最重要危险因素。但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所有研究对象均为自然人,均未给予抗病毒治疗,虽然研究提示高病毒载量是肝癌和失代偿等的重要危险因素,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降低病毒载量就一定可以改善预后,目前缺乏足够的循证医学证据。
实际上,慢性HBV感染者的临床转归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包括病毒和宿主(免疫和遗传)因素,以及是否对其进行抗病毒治疗干预等,并且临床转归是一个动态的、多时间点过程。这些因素影响慢性HBV感染临床转归及其确切机制,迄今尚不清楚。
由此可见,阐明慢性HBV感染临床转归的特点与变化,获得中国自有的慢性HBV感染临床转归的系统数据,并探寻疾病发生和发展的机制与规律,从而对指导临床实践,制定合理的抗病毒治疗策略,降低慢性乙型肝炎相关疾病的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
为此,我国“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十一五”计划项目等的重点任务是以医院患者为基础,建立前瞻性、大样本的研究队列;系统研究我国慢性HBV感染者的临床转归特征、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比较抗病毒治疗对慢性HBV感染临床转归的干预作用;获得中国慢性HBV感染者临床转归的系统数据,并建立慢性HBV感染者临床转归的综合评估体系;深入探讨与慢性HBV感染临床转归相关的病毒学、免疫学和遗传学机制。研究结果将为制定合理的治疗策略及方案提供科学依据,为进一步降低慢性乙型肝炎相关疾病的发病率、病死率提供科技支撑。 |
|
|
| |
|
|
|
 |
温馨提示:浏览此版块课件需安装PDF软件...
点击下载>> |
|
|
|